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提出,“增強廣大律師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自覺性和堅定性”,這是黨的文件第一次明確闡述加強律師隊伍建設。《決定》進一步明確了律師工作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為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律師制度指明了方向。
從2015年1月21日起,本報與中華全國律師協會將聯合開設《中國律師故事》欄目,擬通過生動的事例,展示這支隊伍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歷史進程中,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為維護當事人合法權益、維護法律正確實施、維護社會公平和正義發揮的積極作用。
本文刊發于《 人民日報 》( 2015年07月15日 18 版)
2014年12月16日,安徽省委在全國率先建立法律顧問制度,首批5名法律顧問正式上崗。作為唯一入選的律師,安徽天禾律師事務所有著近30年法律實務實戰經驗的蔣敏,引人關注。
出于對律師職業的興趣和向往,1990年,剛畢業的蔣敏放棄了法院的工作,投身于起步不久的律師事務所。“當時律師的收入遠低于公務員,我選擇律師這個職業純粹出于對法庭抗辯的興趣。如今回頭看,還是律師更適合我。”蔣敏說,“在我的職業生涯中,參與了很多有影響力的案件和項目,時間會證明我對法律的堅持和操守。”
能夠成為安徽省委的第一批法律顧問,蔣敏認為來源于專業上點點滴滴的積累。在長年的法律服務工作中,蔣敏有著豐富的為黨委、政府服務的經驗——1997年成為安徽省政府最早的立法咨詢顧問,2010年陸續受聘合肥、蕪湖和安慶三市政府的法律顧問,如今他還是省人大立法咨詢專家,是國資委、金融辦等眾多行政機關以及諸多大型企業、上市公司的法律顧問。
“為政府當法律顧問,算是機緣巧合吧。”蔣敏說,1994年,當時安徽省農經委下屬的一家公司與上海某自行車廠發生了經濟糾紛,結果農經委被撤銷后,安徽省委成了本案的被告,“省里選擇我作為省委的代理人去上海應訴,當時我還只有29歲。最終我所提出的‘被告不適格’的法律意見被采納。”
蔣敏直言,正是對法律的熟悉,還有為政府提供法律服務的歷練和經驗,讓他成為首批法律顧問之一。2005年,合肥拆除違章建筑,涉及很多拆遷戶的利益。公共利益與私人權利如何取舍,政府該如何合法合規地拆違,老百姓的權利如何主張救濟,種種難題不一而足。時任安徽省律師協會會長的蔣敏倡議,合肥市1200多名律師共同為拆違提供專項法律服務,“拆除違章建筑事關經濟發展、城市繁榮,老百姓權利的保護事關民心、民生,律師作為法律服務的提供者立場中立,既能使政府行為合法依法,也能讓老百姓訴求有門,以往堵馬路、群體上訪等比較激烈的方式也可以被引導到司法的軌道上來。”
“省政府的法律顧問,是對重大行政行為提供法律意見。而省委的法律顧問則是為省委研究立法規劃、依法決策提供意見,相對更宏觀一些。”蔣敏說,上崗半年來,他已經對《省直機關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綜合考核評價辦法》《安徽省各級黨代表大會代表聯絡工作暫行規定》等省委出臺的文件和規章制度進行了合法、合規性審查,從專業律師的角度提出了專業意見,“這些文件關乎安徽的改革創新、協商民主建設和農業現代化建設等重大事項,對整個安徽的發展至關重要,所以文件的合法性尤為關鍵,一旦忽視就可能對文件落實與政策實施造成阻力。”
“省委聘任法律顧問,意義十分重大,不僅彰顯了黨委部門的法律意識,也引領了社會公眾的法律意識,促進國家的法治建設。”蔣敏說,接過省委法律顧問的聘書那一刻,就意味著接受了一份艱巨的委托和擔當,“作為省委法律顧問,對專業素養和執業能力都是考驗。日后,執業能力的提升、服務模式的嘗試和探索、協助厘清黨委的決策流程和工作程序將成為我努力的方向,為省委提供更為專業優質的法律服務將是我的重要目標。”
責任編輯:孫斌